当前,住房发展已经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进入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发展时期,地产投资逻辑也从土地红利、人口红利、金融红利向产品红利、品牌红利转变。住房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房企要以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重点,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在中建集团“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和“一六六”战略路径指引下,中建三局壹品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壹品),坚持以“成为受人尊敬的科技型地产标杆企业”为目标,秉承“绿色、健康、智慧”开发理念,创新研发新一代“八好”科技住宅,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壹品好房”科技住宅产品体系,荣登中国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央企前10强、全国房地产销售前40强、中国房地产企业产品力100强。在房地产行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建壹品的发展实践值得借鉴参考。
国家政策致力于打造“好房子”,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习总的指引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3年1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提出,以安居为基点,让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2023年9月,国务院还印发了《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新的住房制度——住房双轨制,一条轨是保障房体系,满足基本保障需求;另一条轨是商品房体系,满足改善型需求。同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并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研究面向未来的好房子建造技术。可以预见,未来的商品房将更具宜居、智慧、低碳、健康等属性,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深刻转变,我国房地产行业已步入“产品时代”。在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住房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也从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升级为追求更高的居住品质和舒适度。改善性需求成为住房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质改善型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其市场韧性明显优于刚需产品。这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已经回归到以产品品质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以满足居民对美好居住环境的需求。
房地产企业亟待提质升级,打造“好房子”是跨越周期的重要保障。房地产企业传统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已逐渐失去效力,取而代之的是注重产品与服务品质的新型发展模式。产品力与服务力成为决定房企能否跨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这要求企业将绿色、健康、智慧的元素全面融入产品开发和房屋全生命周期,致力于打造科技含量高、品质卓越、服务一流的新一代“好房子”。只有通过打造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房地产企业才能在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建壹品准确把握我国房地产市场新形势、新变化,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即明确了向“科技型房企”转型的战略目标。依托“中建壹品ONE+科技”,从顶层设计、科技研发、品质管控、品牌升级四个维度,聚力打造好建筑、好环境、好空气、好安静、好水质、好安全、好智能、好服务的“壹品好房”,以硬核产品力,全方位提升房屋居住体验。
中建壹品围绕科技地产定位,从发展策略、组织体系、建章立制等环节着手,健全“壹品好房”组织架构、完善管理机制,筑牢“好房子”顶层支撑。
一是锚定目标,强化战略指引。面向新发展阶段,中建三局提出加快建立以绿色、健康、科技、智能等元素为核心的梯级标准化产品体系,构建“好房子”标准,明确了科技型“壹品好房”的发展方向。中建壹品作为中建三局旗下专业房地产投资开发运营平台,主动适应行业新变化,积极贯彻集团和三局战略部署,明确“1345”发展策略,围绕科技住宅产品、科技开发智造、科技运维服务三大方向,通过厚植“绿色、健康、智慧”三大科技元素,经过科研攻关、项目试点、经验沉淀,打造了一批科技住宅标杆项目,建立了完整统一的“壹品好房”科技地产产品体系。
二是健全体系,塑强组织保障。“好房子”的打造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2021年,中建三局整合全局地产业务,重组成立中建壹品投资公司,集聚地产优势资源,形成了全局统一的地产品牌—中建壹品,有力保障“壹品好房”品牌与价值输出。为进一步夯实“壹品好房”管理架构,中建壹品成立科技地产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壹品好房”目标制定、重点工作推进实施;组建科技建筑产品研究院(科技部),负责“壹品好房”体系搭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并以产品客户中心、产品管理委员会等跨部门的柔性管理机构为依托,强化客群研究及产品全周期管控,筑牢“壹品好房”组织保障。
三是建章立制,夯实应用支撑。技术标准体系方面,编制涵盖产品所需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的技术标准,制定覆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技术标准文件,从规划、设计、施工、交付、售后服务全流程各环节,明确产品要求和技术规范;发布《ONE+科技地产成果1.0》、《科技地产应用方案》、《住宅外立面标准化手册》、《住宅建筑施工图构造做法》、《智慧社区建设标准》等,为科技系统应用提供规范指引。考核机制方面,明确新拿地住宅项目科技住宅成果推广实施率必须达到100%、单个项目科技住宅配置率必须达到55%,并将相关要求纳入分公司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形成两级总部统筹、项目实施的PDCA循环机制;每季度检查评估科技系统应用情况,跟进解决措施,提升科技系统应用水平。
中建壹品以科技创新为源头,坚持客户思维、市场导向,从产品设计、房屋建造到运维服务,坚持将科技创新理念贯穿房屋全过程。
一是市场导向,提炼“壹品好房”产品理念。中建壹品积极响应住建部打造“好房子”系列部署要求,对标头部科技房企,聚集客户市场需求,从材料、部品与设备、智慧科技三方面切入,筛选整合现有成熟技术及成熟度高的创新技术,形成“壹品好房”技术基础。针对高性能保温材料、建筑隔声、新风系统等关键性技术专项研发,依托自主创新技术局部试点与技术迭代,探索形成“好建筑、好环境、好空气、好安静、好水质、好安全、好智能、好服务”新一代“壹品好房”科技住宅框架。
二是兼收并蓄,搭建“壹品好房”技术体系。中建壹品聚焦商品房低碳化、智慧化、健康化三大发展趋势,结合BIM数字化技术,依托示范项目经验沉淀,建立了完整的“壹品好房”八好科技产品体系。
——好建筑。以智能建造技术为依托,采用适老适幼化设计,打造可变户型,使空间设计更加灵动,功能使用更加多元。大力推广高性能外窗、创新保温体系、绿色环保建材,24小时保证室内舒适,呵护居民健康。创新应用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采用“柔性防水底盘+长效保护层+翻边锁水”工艺,从源头打造耐久品质建筑。
——好环境。匠心设计多重礼序,让业主每一次归家都充满仪式感、享受尊贵感、体验幸福感;科学搭配高碳汇植物,赏心悦目的同时提升小区植物群落含氧量,打造生态氧吧。充分考虑现代家庭生活模式与多样化需求,打造适应全龄段的公共开放空间,将景观设施与太阳能光伏技术融合,搭建游牧式固废处理平台,打造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活力社区。
——好空气。全面应用冷暖舒适空调、洁净新风系统、净享厨房、安心排水四大系统,实现全屋超静音精准控温控湿、24小时置换新风、去霾消毒杀菌除味等功能,持久保持空气清新。
——好安静。以项目外部噪声环境现场实测值为基础,形成“隔、吸、减、静、阻”专项隔声方案。采用隔声门窗、隔声楼板、隔声墙体、静音排水管材、设备减振装置等隔声措施,针对外窗、外墙、楼板、排水管道、空调新风设备等主要部位进行隔音降噪,使业主远离噪音干扰。
——好水质。采用安心净水系统,通过对净水设备的科学合理搭配,去除水中有害物质,保留有益矿物元素,满足业主不同功能房间的用水需求(饮、食、洗、浴)。
——好安全。应用智慧通行、智慧安防系统,实时无间断人脸识别、重点人员关注和梯控联动,实现小区业主无感通行、外来人员授权访问、内外车辆识别区分、人车分流。通过搭载AI算法的监控摄像头及预警、传感器装置,快速自动识别小区内风险隐患,为业主提供全天候公区安全呵护,打造放心安全家。
——好智能。联合苹果、华为、小米、海尔智家等知名机构,深度融入前端建筑设计,通过家居设备智能集成与联动,打造智慧玄关、客厅、厨房、卧室和卫浴五大智慧场景,定制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开启全新智能家居体验。
——好服务。秉承“品质服务·品位生活”服务理念,打造“壹”流的基础服务、便民服务、特色服务和丰富的社群文化。精准定制智慧物业服务,打造i邦邻APP、“中建壹品幸福家”微信小程序、共享打印、物流机器人、社区课堂、健康小屋、智慧政务、智慧管家等多个智能应用场景,为业主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生活服务。
三是注重实践,打造“壹品好房”标杆项目。依托“壹品好房”技术研发成果,结合公司新开发项目实施应用,打造武汉中建·星光城、北京中建壹品学府公馆、上海中建壹品·浦江之星等多个试点示范项目。
——智慧社区标杆:武汉中建·星光城项目。运用物联网、AI算法等新技术,建立业务、数据、IOT三大中台,构建集团级智慧社区中台,落地智慧安防、智慧人行、智慧健康、智慧物流等10项智慧应用场景,全方位打通家庭、社区、城市空间,实现社区设备智能化、终端统一化、服务多元化、服务在线化、管理精细化五大赋能,打造湖北省智慧社区新标杆,顺利承办湖北省首次“智慧社区研讨会”,荣膺中国房地产协会“智慧建筑试点项目”“荆楚杯”社区治理创新案例。
——绿色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杆:北京中建壹品学府公馆项目。该项目结合寒冷地区气候特点,采用被动式与主动式建筑节能措施,充分融入绿色建筑、健康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等技术,在满足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前提下,融合创新技术进行试点应用。相较于常规项目,进一步减少能耗50%以上,减少碳排放至19.72kgCO₂/㎡,获“2023绿色低碳创新案例”。
——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标杆:上海中建壹品·浦江之星项目。以近零能耗技术为基础,综合应用“壹品好房”科技住宅产品体系,通过高效保温系统、高性能外门窗、高气密性、无热桥设计和光伏发电等技术措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及碳排。